Archives 6 月 2021

「若眾」─這麼可愛肯定是男孩子

“Wakashū”- Too Cute to Be a Girl

轉載自 :ARTouch | 原文網址 :(點選)

當19世紀歐洲颳起浮世繪熱潮時,歐洲人完全沒發現圖中的錦衣寬袍,面容皎潔、眉眼彎彎流波似水的可愛孩子,竟然很多都是男孩子。

 王欣翮2021.06.29

有個趣聞,當19世紀歐洲颳起浮世繪熱潮時,歐洲人完全沒發現圖中的錦衣寬袍,面容皎潔、眉眼彎彎流波似水的可愛孩子,竟然很多都是男孩子。這並非他們的錯,生理性別為男性、但性別氣質模稜兩可的「若眾」,是江戶日本的的獨特存在。

拜BL文化的勃發所賜,如今人們提到若眾,浮上腦海的無非是伺候武士的從者,日夜安排主子需要,亦包含性生活。然而Joshua Mostow明確地認為若眾有三個指涉:武士階級眾道關係中的從者、未成年的武家少年,以及伴隨著歌舞伎舞台出現的少年性工作者。在他的考據中,前兩個概念廣泛地運用在15世紀到17世紀初期,而後者則是17世紀時,因應德川幕府禁令發展出的角色。

眾道文化中的被動角色

先以眾道文化中的若眾說起。普遍認為平安時代,公家與寺家中即有許多男色(男性同性性行為)流轉;而室町及內戰時代在武家中大行其道,各種男色小道盛行,諸如織田信長與他的男侍童森蘭丸,無論戰場和私生活中都相互依靠,或者男性間的性行為是保持陽剛氣質的方式等等。來到江戶時代,武家的男色發展出「眾道」,年少男性應該藉由成年男子在行為與肉體的教導,學會如何在武家世界中生存。

雖說眾道以武家中的男色而著名,但是我們必須注意眾道關係中的指導與從屬這個特點。在眾道的關係中,有著「若眾」和「念者」這兩種角色,這兩種角色並非終身的定位,一名男孩在尚未經歷成年禮前,扮演著被動接受的「若眾」,在擔負主動角色的「念者」帶領下,邁向新世界。然而在男孩成年後,繼續和成年男子維持關係是不正當的,他的角色改為主動的「念者」,去尋找其他未成年、尚待教導的男孩。從目前所知的江戶時代資料中,我們鮮少能夠看到長期的同性伴侶。

尚未成年、但性成熟的武家少年

即便若眾常和男色文化畫上等號,若眾並非僅止於同性戀少年。前面提到,若眾是尚未經歷元服禮的武家少年,他們還不需要擔負社會責任,但是在性發育上逐漸成熟。少年開拓情慾的世界,其對象不單單針對男性,在許多浮世繪中,我們皆能清楚看見若眾同時也與不同年齡層的女性發生心靈或者肉體的關係。

從礒田湖龍齋這件作品來看,畫中右上角一名少年窄袖便衣,梳著若眾獨有的髮型─頂部頭髮剃光,前髮留長,後方的髮髻彎形成一個小勾。牆外一名女孩吹著尺八,乍看戀人尋常光景,然而尺八在浮世繪中,偶爾是以嘴服務的性暗示,對照男孩肩上凹凸有致的小鼓,與輕輕拍打小鼓的手指姿勢,畫面突然多了分綺艷。

礒田湖龍斎,1770-1775,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 Royal Ontario Museum)

另一方面,在鈴木春信的作品,我們也看到兩對情侶躺在同個大房間中,僅由半遮掩的拉門隔開。後方的男女躺在暖桌內,男人頂著成人的月代頭,而少女親密地玩弄男人的鬍鬚。前方的男女則不若後方自然,頂著若眾髻的少年,像是有點勉強、被動地由年紀稍長的女子攬著,他緊緊抓著手上的扇子不放,似乎有些生澀。Asato Ikeda認為暖簾後的「住吉」二字,正是指涉了舊吉原所在的日本橋住吉町。而這幅作品的主題除了父親帶兒子見世面外,更有可能是念者帶著若眾去體驗社會。

鈴木春信,1769-70,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 Royal Ontario Museum)

有趣的是,雖說若眾面對男性時必須扮演著被動的角色,但是當若眾成為女性的對象時,他們既可以是主動也能被動。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說,當若眾被置放在眾道領域時,多少帶著從屬的意味。

另一方面,從江戶時代編排的春畫冊中,也會發現描寫男女春色為主的畫冊中,偶爾也會穿插著幾張男男春畫,然而,我們幾乎沒有看到女同性戀的存在。

因應市場需要在平民世界發展

17世紀時,若眾逐漸發展到平民世界,透過歌舞伎與茶屋內的買賣,少年能夠為平民所擁有。

以歌舞伎來說,最早出現的女歌舞伎是由女子衣著特異在台上載歌載舞賣笑,若眾歌舞伎的出現並沒有晚多少,而同樣以舞蹈歌謠為主。若眾歌舞伎加入更多雜耍和敘事性戲劇的演出,但他們的共同點,就是演員皆會販賣肉身;所謂的動作聲音演技都是輔助,演員靠著臉蛋肢體決勝負,吸引顧客在表演結束後掏出錢包,邀約他們共享更進一步的樂趣。

女歌舞伎在1629年被禁止,若眾歌舞伎獨享市場了好一陣子,但也在1652年因敗壞風氣被幕府取締。然而兩者的執法程度不同,前者是完完全全禁止女性登上歌舞伎舞台,後者則是若眾剃掉前髮,以成熟男人的月代頭上場,幕府興許是盤算著,這樣剝除若眾雌雄同體的那面,姑且就能夠解決問題吧。

菱川師宣,1675,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藏。(©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Japanese Studies)

然而據我們所知,後來發展出成年男子的野郎歌舞伎中,也仍舊存在著只要花錢就能擁有演員台下光陰的情況。菱川師宣1675年的作品中,雖然略顯誇張,但還是畫出了劇場中較為情色的那面。不過,雖然是純男性的舞台,但還是有女性角色的需要,這時,就由男性幻化的「女形」登場。女形的角色在若眾歌舞伎時期便逐漸開始發展,並在野郎歌舞伎時發展出形式化的演出,他們在頭上遮蓋著紫色毛巾模擬翩翩秀髮,直到後來禁令稍微放寬後,也被允許戴上假髮。

鈴木春信,18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Tokyo National Museum)

鈴木春信筆下的女形性別非常模糊,當他將著名女形演員瀨川菊之丞(路考)置於江戶市民偶像的兩位看板娘阿仙和阿藤中間時,我們甚至難分雌雄。

回到若眾身上,人們對對若眾的狂熱並沒有因為若眾歌舞伎被禁止而改變,錢包不夠厚實、無法包下女形的人,可以改去茶屋中與若眾尋歡作樂,這些賣身的若眾又名「陰間(かげま)」。

從石川豊信的《若眾三幅對》中,展示了三位衣著華麗的若眾,他們的和服上有著當時最流行的棋盤狀(市松模様)和漩渦狀(亀蔵小紋)圖案。江戶時代不是大家都能穿上如此美麗的衣服,唯有富人和有所需求的人─性工作者。根據太田紀念美術館的學藝員渡邊晃指出,左邊的男子用兩手抓著編織的笠帽,據信是陰間為了防止外出時髮髻坍塌的方式。

石川豊信,《若眾三幅對》,1750s,波士頓美術館藏。(©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另一方面,即便如今我們稱呼的美人畫指向美麗的女性,但在江戶時代的用語中,是包含女性和男性的肖像,尤其是若眾和女形。而以上我們所看見得數幅美人畫,也很有可能帶著功能性─手淫輔助用具。根據Timon Screech的研究,即使歌舞伎演員或是茶屋性工作者能以金錢換取,但也僅限於富裕人家,市井小民能負擔起的,只有價格相對實惠的版畫。平民們欣賞、把玩、崇拜(這個詞在某些春色無邊的江戶書籍中,有那麼一絲絲夜晚獨處的況味在)愛慕之人的樣貌,這也是美人畫在江戶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

女性對若眾的仿擬

江戶時期的性別邊界曖昧不清,生理女性視生理男性扮演的女形為偶像,模仿他更為女子氣的樣貌,而另一群生理女性,則是盡情地模仿若眾與武家成人的樣貌。

在藤本箕山的《色道大鏡》中,就記載了17世紀時在大阪遊郭內有位花名千之助的游女(沒拿牌的性工作者),就將頭髮削短,剃了月代頭,束起髮髻,連服裝都改得和男裝近似。她帶起了關西一帶若眾女郎的風潮,無論堺市、奈良、伏見,游女紛紛改以男子裝束。而在井原西鶴的《好色一代女》中,也有提到變裝成男孩的女孩子,穿著華麗的武家和服,手持鍍金短劍,身上帶著藥箱和錢袋。頭髮中間剃掉,瀏海高高聳起像是小伙子一樣,頭髮在後頭彎起來突出,就像是個帥氣的男孩。

此外,江戶的性工作者也有女扮男裝的傾向。有別於妖嬈多姿的吉原,深川一帶的辰巳芸者以男子氣概著名,除了花名皆是男子名外,有些女子也剃髮,但最讓她們著名的,還是個個身披男性所穿的羽織,因此也有人稱呼他們為羽織芸者。到了文化文政(1804-1830)年間,甚至連市井中的女孩子們都流行起這種打扮。

歌川國貞(三代豐國)《辰巳十二時ノ内 亥ノ刻》,1830s,波士頓美術館藏。(©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隨著浮世繪的研究拓展,博物館也積極地尋找不同的切入點,而關於若眾的展覽,當數多倫多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於2016年的「第三性別:日本版畫中的美少年」(A Third Gender: Beautiful Youths in Japanese Prints)最為人所知,隔年太田美術館也隨即策畫「江戶的扮女裝與扮男裝(江戸の女装と男装)」一展。

然而,「第三性別:日本版畫中的美少年」展出時引起了軒然大波。策展人的Asato Ikeda在圖錄序文中,洋洋灑灑花上大量篇幅,針對若眾文化是否有戀童癖的嫌疑進行解釋。由於當地嚴格的法律,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在展覽策劃過程中,不得不改變原先的規劃,而一些圖面敏感的作品,僅能放在圖錄中。

「江戶時代的若眾和男色關係,意外挑戰了當代北美人士的道德與信仰。」Asato Ikeda說。

在她認為,把江戶時代的性觀念放在當今社會去脈絡做評斷並不妥當,江戶時代人們的壽命和現在截然不同,此外,她也提醒刻意地將青少年與孩童被幼化、去性化,同時也是忽視他們的能動性。該如何拿捏對江戶若眾文化的研究,或許也是相關領域的學者近年持續會遇到的問題。


參考資料

Screech, T. (1999). Sex and the Floating World: Erotic Images in Japan, 1700-1820,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Mostow, J & Ikeda, A (2016). A Third Gender: Beautiful Youths in Japanese Edo-Period Prints and Paintings (1600-1868), Royal Oriental Museum.

有一聲咳嗽,別人都立即「彈開」!插畫家幽默地畫出了疫情下的生活日常

轉載自 :Be Beauty Exchange | 原文網址:(點選)

新型肺炎肆虐,香港正在爆發第四波疫情,大家都不知道甚麼時候才能脫下口罩,過回正常的生活……自從疫情的出現,大家的生活習慣都改變了,而且更變得神經質,只要自己有一聲咳嗽,都會疑神疑鬼,生怕已「中招」!美國插畫家Irina (IG@creativeblok)就幽默地畫出了疫情下的生活日常,我想你也會有共鳴。

1. 一聲咳嗽,所有人立即回避!

2. 不用外出,也不用脫毛了

3. 戴上口罩,所有表情都是一樣的

4. 每一天過得有甚麼不一樣呢?

5. 當Bucket List變成了Covid Map    

6. 不戴口罩才令人害怕

7. 上網佔據了生活大部分的時間

8. 網購垃圾暴增……

9. 運動都不想做,越來越胖……

10. 在Skype慶祝吧

Photo Source: IG@creativeblok

《藍色時期》

轉載自 :dato:POP LIFE臉書

\ 這部拿到漫畫大賞的作品你看過嗎 /

近日一口氣入手 6 本《藍色時期》中譯本,這部 2020 日本漫畫大賞的得主,果然名不虛傳。

作者山口飛翔出身東京藝術大學,這所位於上野的學校名聞遐邇,入學考錄取率奇低,有幸擠進這道窄門的人個個身懷絕技,而這所學校也被譽為是孕育「藝術家之卵」的搖籃。

——————————————————————

「『喜歡的事物當成興趣就好』我認為這是大人的想法喔,無法努力的孩子,是因為沒有喜歡的事物,把喜歡的事物放在人生最重要的位置,不是很正常嗎?」

——————————————————————

《藍色時期》命名來由是畢卡索的舉世聞名的「藍色時期」作畫風格,出身藝大的山口飛翔將自身求學經驗融入,主角矢口八虎是個成績很好又喜好玩樂的高三生,但在找不到人生方向下倍感心靈空虛,一次因緣際會之下看見了學姊的畫,進而接觸了學校的美術社,最後意外發現自己對於繪畫有著衝勁,漫畫前半部的主軸即是八虎決心想應考藝術大學的過程。

——————————————————————

「美術是很有趣的。對自己越誠實的人越厲害,因為那不是用文字表達的語言。」

——————————————————————

一直都知道日本漫畫的題材五花八門,但「考美術大學」也能畫成漫畫這件事我還真的沒想過。在《藍色時期》裡,最令我驚訝的是,當中出現的「畫作」皆有貨真價實的畫家在幕後操刀,無論素描、油畫、日本畫等作品,在漫畫中都有真實而細膩的呈現。神奇的是,即便受限於黑白內頁,或是自身對於美術的無知,不見得可以將各種顏色的描述或層次給具象化,但說也奇怪,隨著劇情的節奏,反而能在腦中帶來對於顏色的想像,馳騁在作者繪製的世界裡。

無論是主角八虎,或者是他在美術補習班相遇的同學,在故事中都不段反覆自我詰問「是否真正了解自己」、「我想要的是什麼」在確認目標前的自我懷疑、掙扎,甚至是與自己內心的奮戰與釐清,各種起承轉合都無比精彩,於是我們能在劇情裡能為他們自身的質疑而焦慮,也能為他們突破瓶頸而感到颯爽,甚至他們在作畫此時此刻的專注與執念,也能衝破書本帶來鼓舞。

——————————————————————

「管他有沒有合格,現在我一心只想著『請讓我創作這幅畫』」

——————————————————————

今年秋天,《藍色時期》就即將改編為電視動畫上映,目前已經釋出第一支預告片,光是看到漫畫裡黑白畫頁被全彩上色,那些彷彿我也陪他們一起奮戰的角色們短短幾十秒影片裡動了起來的時候,我就無比感動,若說在防疫生活裡有什麼可期待的,我想就是等待喜歡的作品問世時的那一刻到來吧?

▲《藍色時期》動畫預告
https://blue-period.jp/

另外,關於聊到《藍色時期》,就不能不提以這部漫畫為靈感創作出歌曲的 YOASOBI 。以「把小說音樂化」為創作中心思想的 YOASOBI ,第一次用漫畫入歌,選的就是《藍色時期》,而創造出來的神曲〈群青〉就是緊扣劇情的名作,搭配著巧克力餅乾的廣告,還推出了合作版本的 MV,不僅是真人意象結合漫畫片段,更把在漫畫中出現的畫作真實呈現其中,此舉讓漫畫迷為之驚豔,紛紛查找這幅畫在哪個章節出現,堪稱一次完美的三方合作。

——————————————————————

「啊 賭上一切去繪畫
使盡我自己的能耐及特色
無論白天黑夜 使盡全力地持續
找出乍現的藍色光芒」

《藍色時期》特別版〈群青〉MV
https://youtu.be/vELh3Q6BBx4

——————————————————————

附帶一提,クリープハイプ 也在 2019年的特別企劃中,將〈栞〉與《藍色時期》結合推出漫畫 MV。

時常觀察反省,插畫家川貝母:從舊作找到遺忘的東西,發展新靈感

2021-06-23 01:24 川貝母

轉載自:500輯 | 原文網址 :(點選)

進入創作模式前我習慣把一些瑣事做完,算是一種暖身運動,沖咖啡、整理桌面、擦拭地板或著替植物澆水。有時會邊做邊想創作的事,有時則什麼都不想純粹的放空。以前會堅持每天固定的作息,但最近沒那麼嚴格了,覺得累就晚起,沒想法就休息,一天做的事不求多但能夠精緻就好。但早上仍然是我狀態最好的時候,需要思考的事情會在早上想辦法完成,或者有一個基礎概念,像是小說的初稿或著繪圖的草圖。

一天做的事不求多但能夠精緻就好,川貝母持續寫小說和畫圖。 圖/川貝母提供

近期創作分成兩個部分:寫小說和畫圖。

寫作前會先讀一本小說,通常是讀過很喜歡的書。覺得小說是一種語氣,只要說故事的語氣對了, 往後的情節發展就會很順利。也許是一個短篇或段落,仔細的讀過一遍,讓語氣和閱讀的聲音節奏留在心裡。正式寫的時候就不再閱讀,只專注在自己的故事裡面,以免被影響。

在凝聚一篇小說的雛形時會讓自己變成真空狀態,讓想法自由進出不多加評價。思緒或靈感跳躍很快的時候文字時常來不及紀錄,認真看待的話有些想法就會跑掉,所以盡量讓自己不那麼理性,就算邏輯有破口也暫時不去多想,只要在腦海中浮現有趣的東西就先記下來,之後再慢慢去修改。最重要是讓想法維持在新鮮的狀態。

所以有可能是這樣:早上亂寫,下午段落延伸,晚上再去整理或刪減,隔天再從頭重新寫一遍。

畫圖的作息也差不多,早上依然是最佳狀態,構思草圖通常會在這時候;下午則是用來確認構圖、描線稿或上色。在寫小說時我無法聽音樂,比較偏好安靜的書寫,或者把音量調到極小聲,或某種極簡電子樂;畫圖則相反,任何音樂都可以,但我最常搭配的還是電影配樂或演奏專輯。因為喜歡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的電影而認識作曲家艾貝多.伊格雷西亞斯(Alberto Iglesias),是目前的心頭好,幾乎每天都聽了。如果有所謂的「認真模式」,放的就是他的音樂以及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兩個都能讓我專注在眼前的事情上。

川貝母習慣早上構思草圖,下午則是用來確認構圖、描線稿或上色。 圖/川貝母提供

我時常會回頭看自己的作品,尤其在沒有靈感的時候,能在舊作中找到可以延伸的方向。這個方式並不是單純的複製,而是找到「遺忘的東西」。我的創作時常依靠直覺,不管是構圖或配色都是。所以有時候在畫圖的當下並不會很理性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之後回頭看就會有「當初怎麼會這樣畫」的疑問產生。有時會覺得可以改進;有時則會覺得當初的作法很好。我很喜歡這樣去觀察和反省。

◎責任編輯:胡士恩

英國插畫家Tom Parker繪製《台北地圖》!刻畫迷宮般的城市風景

19 Jan 2021 Mei Chiu

轉載自 :LaVie | 原文網址 :(點選)

2021年1月19日採訪插畫家Tom Parker第一幅《我的台灣味》

早在2016年Tom Parker就推出《我的台灣味》系列作品,「這是我第一次拜訪台灣後的作品,當時拜訪了台北和九份,想用墨水筆和水彩筆,畫出某些建築很夢幻的樣貌。」所以他擷取台北和九份,幾個具有指標性的建築物:如圓山大飯店、摩天輪、九份石階等,把它們全部放在山坡上,原本預期會有白天和黑夜兩個版本,現在看到的版本「白天」,明亮又色彩豐富的版本,「當時我沒有刻意選擇強烈的色彩,但透過紅色、黃色、綠色,畫出白天明亮的感覺,再用藍色畫出陰影。」


 ▲ Tom Parker 2016年《我的台灣味》完整作品

當時構想的「夜晚」,畫裡的窗戶、街燈和燈籠都會發光,但其實他一直都沒有完成夜晚版本,「我覺得它可以做成黑白著色海報,讓大家自己畫上自己心裡台灣夜晚的樣子;但也有可能是這一幅白天版的夜晚版。」他一直想完成,卻一直沒時間做,或許等真正完工時,會是第三種不一樣的樣貌。

當我們問他,最喜歡這幅作品的哪個部分時?他說,自己近幾年開始用數位繪圖板工作,再回頭看2016年,非常純粹的手繪稿舊作,連自己都覺得好特別「我最喜歡這個作品100%的手工繪製,我現在還可以馬上回想起,當初拿著鉛筆、鋼筆和水彩筆坐著畫圖的心情。」

▲ 用鉛筆打草稿,再慢慢用水彩和色鉛筆著色,與電腦繪圖精細的《台北地圖》味道不太相同

▲ 這是Tom Parker印象中台北和九份的建築縮影

2020年12月28日專訪插畫家Tom Parker《台北地圖》作品

2020年的12月初,社群上突然開始瘋傳一幅名為《台北地圖》的插畫,將擁擠的城市大小景物,一口氣塞進長方形的畫面裡,雖是地圖,卻也正是台北的縮影:面積不大,但隨處散落著多元豐富的故事,頓時之間,熟悉的城市也瞬間成了不熟悉的迷宮,讓人重新看待這個早就習以為常的土地。這幅精細畫作的作者是Tom Parker,本次LaVie透過E-mail的方式專訪這位來自英國的台灣女婿,邀請他分享創作的過程。

毅然放棄廚師工作,追逐插畫夢想

想要了解一位創作者,總不免俗得要回頭看他的創作起點。Tom Parker說他其實很早就察覺自己對於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我小時候就覺得畫畫很有趣,我非常享受藉此觀察自然的過程。」

因此在求學階段,他的藝術相關學科也一直表現優異。只是他未曾想過自己可以藉由插畫維生,所以出社會後,他從事平面設計一段時間,確信自己喜歡的是純創作,而非商業創作,因此暫時擱置了自己的興趣,投入餐飲業,擔任多年廚師的工作。

直到2014年,對於創作懷抱龐大熱情的他,終究是承受不住命運的呼喚,他決心成為自由插畫家,專心做自己真正喜愛的事。

出道一年即推出台灣插畫拼圖

成為插畫家後不久,Tom Parker就來到台灣旅行,2015年起,這一片蘊含豐沛能量的土地,就成為了他筆下的作品。台灣人眼中紊亂紛雜的街景,對於當時初來乍到的外國畫家,卻是新鮮的美學體驗。

「我很喜歡台灣的美學,結合了現代與亞洲的風格,還有本土藝術與文化。在這麼小的地方,卻能有這麼多事情同時發生,雖然可能會有人覺得這種景致看起來很亂,但對我來說,卻很迷人,所以即便是普通的大街小巷,我也畫了一些,我很樂意透過畫筆記錄更多,只要有更多時間。」

有才華的人,只要肯努力,終究不會被埋沒。很快地,台灣拼圖品牌Pintoo看上他的創作風格,便邀請他一同打造與台灣風景相關的插畫拼圖。其中一組就是一推出就相當受歡迎的《Taipenquins》,藉由插畫,讓可愛的企鵝騎著機車帶你遊覽台北精彩夜生活。

Tom Parker說自己很早就想畫台灣遠近馳名的夜市,但因為畫家個人的堅持,他並不想只是畫人山人海的夜市景象,後來與Pintoo討論後,他們想到,把過去Tom Parker創造的角色「企鵝」放進畫中,創造出可愛但又帶點衝突感的視覺氛圍。

驚人畫作細節,竟是因為「捨不得結束」

會被拼圖品牌相中,除了畫作風格相當獨特外,複雜與驚人的細節,也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我們問他為什麼大部份的創作都有這麼多細節,創作者的想法,果真和常人不同。他說,是因為不喜歡完成作品,所以能畫越久越好。

「只要我畫更多細節,就要花更多時間完成,而且當我一直畫下去,我就會發現更多可以再加強的地方,簡直一舉數得。」他說,除此之外,也是因為他認為要花更多時間欣賞一幅畫,花時間探索畫作的細節,從中得到的驚喜,是沒人能奪走的快樂。

這也是為什麼他在創作初期,畫了很多迷宮,以及總是不厭其煩地在小房子上畫下小窗戶的原因。

別懷疑!台北就是這麼「綠」!

回到本次大眾關注的焦點《台北地圖》。Tom Parker的創作初期,經常為旅遊書,以及朋友的請託繪製地圖。有次朋友委託他為一位剛離開北京的記者朋友繪製細緻的北京地圖,他欣然接下工作後,便也開始想為台灣留下相仿的作品。

雖然很困難,也不是100%精準,前前後後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接近完成,不過整個過程仍為他留下深刻的記憶,也將他的創作生涯帶往新的巔峰。

Tom Parker說,為了繪製《台北地圖》,只要一有空他就會在台北的大街小巷穿梭,甚至很有自信地表示,自己現在應該比從小在台北長大的妻子還要清楚城市的細節。然而徒步紀錄仍有視覺死角,因此他會透過Google街景圖還有網路上的無人機照片,觀察建築物的屋頂,以及城市的俯瞰圖。

「我想我在網路上看地圖和照片的時間大概是實際作圖的兩倍吧。」他分享道,由於他時不時會在臉書上分享創作過程,有人在看了他創作的《台北地圖》半成品時對他說:「這張地圖也太綠了吧!你確定台北長這樣嗎?」

但根據這位深入城市考察的畫家表示,別懷疑,台北真的這麼「綠」。

「台北的公園很多、幾乎每條街道、每棟建築物和公寓都有植物,還有城市週邊的山,裡面隱藏著很多寺廟。」儘管他是這片風景的見證人,但當他意識到一個城市竟能如此綠意盎然的時候,也是為之震撼。

在採訪的當下,《台北地圖》的完成進度已接近90%。我們問他未來是否會想要繪製台灣其他的城市,他說只要能繼續畫,他絕對樂意繼續以台灣為題進行創作。

Tom Parker Illustration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omParkerIllustration

Inst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om_parker_illustration

Behance:https://www.behance.net/papagaeio

採訪撰稿/Mei Chiu、elif chan

圖片來源/Tom Parker Illustration

「2021年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線上台灣館主視覺

「2021年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線上台灣館主視覺
這次提案三款
主要概念是以台灣的印象出發以「#ToLiveisToCreate #創作即生活#生活即創作」為視覺主題
選到的提案也是我心中的預設

網站內容相當精采,邀請 64 家出版同業共298 件作品一同參展,也將展出金鼎、金漫獎得獎作品,難能可貴的客語、台語童繪創作,及 Books from Taiwan精選的童書與漫畫等具有國際市場潛力文化內容作品!

我們也媒合入選的插畫家與 動畫特效協會 ,共同創作 10 部動畫,讓圖像創作動起來、呈現不同的閱聽體驗館,更將串聯 台北插畫藝術節 Taipei Illustration Fair 、休士頓書院與吉日設計的Home Town Taiwan 插畫線上展,台北書展基金會 也將去年入選大會插畫展單元及榮獲「兒童觀眾」插畫的作品於臺灣館展出,利用豐富、多元的內容,讓波隆那童書展感受到強勁的臺灣創作能量!

▪️▪️▪️▪️▪️▪️▪️
一起來逛?2021波隆那童書展臺灣館網站:http://taiwan-bcbf.taicca.tw/2021
歡迎來看?2021波隆那童書展臺灣館出版型錄網站:https://publication.taicca.tw/book/17
插畫動起來?2021波隆那童書展文策院助攻台灣入選插畫創作動畫:https://youtube.com/playlist……

@ Bologna Children’s Book Fair

轉載自 :Croter Illustration & Design Studio臉書

【台北插畫藝術節 X 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台灣館_特展區 】

【台北插畫藝術節 X 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台灣館_特展區 】


台北插畫藝術節今年收到 文化內容策進院 Taiwan Creative Content Agency 的邀請參與了「2021年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台灣館-特展區」線上展覽。

由 鬍子大叔 UNCLE TOMMY 為第四屆主題「封面故事 Cover Story」設計的主視覺做展出呈現。


「2021年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台灣館,今年以「#ToLiveisToCreate #創作即生活#生活即創作」為臺灣館主題,主視覺亦邀請知名插畫設計師 Croter Illustration & Design Studio 操刀,邀請 64 家出版同業共298 件作品一同參展,也將展出金鼎、金漫獎得獎作品,難能可貴的客語、台語童繪創作,及 Books from Taiwan 精選的童書與漫畫等具有國際市場潛力文化內容作品!


同時,也媒合入選的插畫家與 動畫特效協會,共同創作 10 部動畫,讓圖像創作動起來、呈現不同的閱聽體驗館,更將串聯 台北插畫藝術節 Taipei Illustration Fair、休士頓書院與吉日設計的 Home Town Taiwan 插畫線上展, 台北書展基金會 也將去年入選大會插畫展單元及榮獲「兒童觀眾」插畫的作品於臺灣館展出,利用豐富、多元的內容,讓波隆那童書展感受到強勁的臺灣創作能量!


__

一起來逛~
2021波隆那童書展臺灣館網站:http://taiwan-bcbf.taicca.tw/2021


歡迎來看~
2021波隆那童書展臺灣館出版型錄網站:https://publication.taicca.tw/book/17


插畫動起來~
2021波隆那童書展文策院助攻台灣入選插畫創作動畫:https://youtube.com/playlist……

__

【臺灣插畫家獲美國插畫大獎】

恭喜知名藝術家鄒駿昇 Page Tsou以系列插畫作品「#看不見的書店」分別獲得美國插畫大獎(2021 American Illustration 40 selected winner)及3×3國際當代插畫大獎(3×3 international illustration show no.18)的肯定,這是近期繼阿尼默Lian-An, Lin Illustration & Design / 林廉恩在波隆那書展獲獎後,又一位臺灣創作者在國際發光發熱。

插畫家鄒駿昇表示:「主要是想像那些過去的偉大作家,或是科學家如果開書店會是什麼模樣?讓民眾可以透過這些不存在的書店,認識這些人。」

鄒駿昇在國際間獲獎無數,曾獲波隆那書展插畫類首獎、英國皇家藝術學院Man Group繪畫比賽冠軍、德國紅點設計獎等。即使疫情嚴峻,臺灣的創作者仍持續努力不懈地創作,不僅撫慰人心,更驚豔國際,我們再一次恭喜他!

更多資訊?https://reurl.cc/EnpZZk

轉載自:文化部臉書